'); })();
您好,欢迎来南方娱乐网-有趣有料雅俗共赏!

《最美中轴线》特别直播:张嘉元探秘白塔寺,追溯古塔的岁月回响

2025-08-12 10:20:00 来源:南方娱乐网

文章摘要

《最美中轴线》特别直播走进白塔寺,红墙与白塔交相辉映,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在此碰撞。

  《最美中轴线》特别直播走进白塔寺,红墙与白塔交相辉映,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在此碰撞。这场探访沿着时光脉络,从元代的建造初心到当代的保护传承,从建筑细节的巧思到文明交融的印记,让这座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塔,在镜头前缓缓展开它的故事长卷。

descript

  张嘉元的白塔寺之行,带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—— 此前因闭馆遗憾错过,此次终于圆梦。他带着对 "红墙白塔" 的好奇踏入山门,白塔寺的渊源,始于元代的恢弘构想。1271年,忽必烈下令建造这座白塔,由来自尼泊尔的工匠阿尼哥主持设计,历时八年方得完工。与汉地“先建寺后造塔”的传统模式不同,这里以塔为中心辐射建造寺院,更留下了蒙古族“射箭定界”的独特印记——忽必烈亲自命人从塔下向四周各射一箭,划定出16万平方米的寺院范围,东抵赵登禹路,西至南横胡同,北达宫门口。

descript

descript

  这座白塔的建筑本身,藏着太多值得细品的细节。它是一座实心塔,除了红色塔基部分可供登临,其余部分并无通道,其结构分为五部分:三层塔基稳固如磐,圆形的复钵塔身似宝瓶矗立,向上是象征佛教十三重境界的“十三天”,再上为边缘悬挂风铃的天盘,顶端则是五米高的塔刹。1976年唐山地震时,塔刹因震幅过大开裂,1978年修缮时,文物工作者从中发现了乾隆年间的珍贵装藏,包括《龙藏佛经》《手抄心经》与黄檀楠木观音像,甚至一盒舍利,这些文物如今静静陈列于首都博物馆,见证着历代对古塔的珍视。

descript

descript

  白塔寺历经多次变迁,元末明初,一场雷火焚毁了除白塔和东西影堂外的所有建筑,仅存的白塔成为文明延续的象征。1457年,寺院重建后更名为“妙应寺”,这一名称沿用至今,而民间早已因标志性的白塔称其为“白塔寺”。明代万历年间,慈圣皇太后出资重修,为塔添上天盘、华蔓与风铃,并立起一块铜碑。

descript

descript

  近代以来,白塔寺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,在时间的年轮中留下清晰印记。1937 年,修塔工人罗德俊在天盘缝隙中藏入一纸手书,记录了日军侵华的暴行,“兵民死难者不可计数” 的字句,成为历史的无声见证,也让这座古塔承载起民族记忆的重量。1961 年,白塔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,重点保护的正是这座白塔,彰显了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。1962 年,为防范雷击,白塔装上了避雷针,用现代技术为古老建筑筑牢安全屏障。到了 1979 年,“打开山门,亮出白塔” 的号召更让原有的副食品商店被拆除,复建了如今的院落建筑,让古塔重新展露风采,在时代变迁中延续生机。

descript

descript

  白塔寺的古今交融尤为动人。周边的咖啡街早已成为网红打卡地,与红墙白塔构成独特的风景;北边以民居为主的区域正在进行腾退,未来或将重现历史风貌。民间流传的“转塔祈福”习俗,人们会转单数圈祈愿,让古老的信仰仍在延续。文创店里,以忽必烈、朱祁镇、乾隆为原型的盲盒,印着白塔图案的冰箱贴,让千年古塔的元素融入现代生活,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纽带。

descript

descript

  这场白塔寺之旅,不仅是对一座建筑的探访,更是对文明密码的解码。从阿尼哥跨越喜马拉雅带来的尼泊尔工艺,到忽必烈“以佛治心”的政治考量;从雷火中的幸存到当代的精心保护;从庙会的热闹喧嚣到如今的文化地标,白塔寺始终是多元文明交融的见证,是历史变迁的缩影。

descript

descript

  《最美中轴线》的这场直播,延续着 "让文化活起来" 的初心。用年轻化的视角拆解历史细节,让千年古塔不再是遥远的地标,而成为可感、可触、可对话的文化载体。当直播镜头扫过白塔与胡同交织的天际线,当年轻人为 "无影塔" 的传说会心一笑,中轴线的文脉正以新的方式流淌。未来,节目与 "北京时间"APP 将继续解锁中轴线上的文化记忆,让更多人在红墙白塔的光影里,触摸历史的温度,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播中,始终鲜活、永远生长。

(责任编辑:吴丰丰)
关键词:最美中轴线
分享到:
娱乐聚焦
  • 明星
  • 电影
  • 电视
  • 综艺
  • 音乐
明星八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