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22 15:11:35 来源:南方娱乐网
文章摘要
湖北经视“3·15特别报道”曝光了“某品牌饮品店的食品安全问题,让无数消费者开始关注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湖北经视“3·15特别报道”曝光了“某品牌饮品店的食品安全问题,让无数消费者开始关注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但你知道吗?不仅是饮品店的产品,就连我们日常购买的饮品,如果放置时间过长,也可能暗藏健康隐患!近期就有网友发帖称,因为喝了一瓶隔夜的某品牌植物饮料进了医院,出现发烧、头疼、腹泻等症状。
有数据显示,早在2013年,有一项研究用到了672瓶不同类型的塑料瓶装饮料,让志愿者们喝了一半后放在室温下,监测瓶中剩余饮料的微生物生长情况,得出的结论是,开封后室温放1天的饮料,就可能有健康风险。
今天,通过一项对比实验带你揭秘饮品隔夜的“细菌危机”,教你如何科学饮用,远离“细菌派对”!
近日,江苏省质检院的专家们做了一组实验,实验选取现做奶茶、果汁和瓶装饮料若干分成喝过与没喝过两类。将这些饮料分别存放在25℃的生化培养箱中和4℃的冰箱中,在0小时、6小时、12小时,分别按照GB4789.2-2022的操作方法,检测饮料中的菌落总数,查看样品被污染的程度。
实验发现,长时间放置的饮料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微生物的滋生。模拟室温放置6小时后,喝过的现做饮料比没喝过的饮料菌落总数要高出五倍多,已经超出国标的限定标准,不再适宜饮用。
饮料开封后的危险期:饮料在开封后,会接触到空气中的细菌、微生物等污染物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污染物会在饮料中不断繁殖,导致饮料变质。
一般来说,开封后的饮料在室温下放置超过12小时,细菌数量就会显著增加。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季,这个时间可能会更短。
⚗️ 隔夜饮料危害科学解析
1、细菌疯狂繁殖。奶茶、果汁等含糖饮料在常温下放置超2小时,细菌数量可激增100倍!即使冷藏,某些嗜冷菌(如李斯特菌)仍会缓慢滋生。
2. 亚硝酸盐超标。含维生素C的饮料隔夜后,维生素C氧化成亚硝酸盐,过量摄入可能引发中毒(典型症状:嘴唇发紫、呼吸困难)。
3. 化学反应致命。碳酸饮料隔夜后二氧化碳流失,糖分浓缩,可能加速微生物繁殖;含乳饮料(如奶茶)易腐败产生组胺,引发过敏性休克。
如何正确处理剩余饮料:
1. 尽快饮用:开封后的饮料应尽快饮用,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。
2. 冷藏保存:如果无法一次性喝完,建议将剩余饮料倒入密封容器中,放入冰箱冷藏保存。冷藏可以减缓细菌繁殖的速度,延长饮料的保质期。但请注意,即使是冷藏保存的饮料,也应在24小时内饮用完毕。
3. 避免共享:为了避免交叉感染,开封后的饮料最好不要与他人共享。
4. 注意观察:在饮用剩余饮料前,务必观察其性状是否发生变化,如出现异味、变色、变质等现象,应立即丢弃。
总而言之,最保险的做法是开盖后的饮料尽快饮用,室温下超过24小时最好别喝了。但如果不得不长时间放置,务必采取正确的保存措施,并在饮用前做好检查。毕竟安全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温馨提示:除了注意饮料的保存和饮用方式外,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。尽量选择新鲜、卫生的食品和饮料,避免摄入过期、变质的食品。同时,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,增强身体抵抗力,预防疾病的发生。
荷风送香气,凉友赠清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