'); })();
您好,欢迎来南方娱乐网-有趣有料雅俗共赏!

李连杰在采访时说:我年轻的时候去少林寺,只是个简单的寺庙,后来电影少林寺红遍全国,不知怎么的,什么都有了

2025-07-29 18:51:11 来源:南方娱乐网

文章摘要

我问你个问题,你还记得电影《少林寺》里李连杰的那个扫腿吗?不是那种吊威亚磨皮滤镜套出来的,是硬桥硬马真打出来的,带着砂砾和汗味。那一年是1982年,李连杰19岁,电影一上映,全国

 我问你个问题,你还记得电影《少林寺》里李连杰的那个扫腿吗?

不是那种吊威亚磨皮滤镜套出来的,是硬桥硬马真打出来的,带着砂砾和汗味。那一年是1982年,李连杰19岁,电影一上映,全国影院排长队,连黄牛都跟不上速度。有人骑车从外地赶来,晚上住电影院门口,卷铺盖就为了抢第一场。

你再看今天的少林寺,门票八十,景区修得像宫殿,武校林立,孩子一车车拉进来练拳卖艺。

我不是反对商业,我只是想问一句,这一切,是不是来得太顺了点?

查了下数据,1982年《少林寺》上映后,当年票房收入超1.6亿元人民币,观影人数超过5亿(来源:中国电影资料馆)。这是个什么概念?那年全国人口还不到11亿,平均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看过。

电影带火的不只是李连杰。

还有那个原本破败的少林古寺。当时寺里几乎没人,香火也冷清。李连杰曾在采访里说,自己小时候去少林寺,就是个简单的寺庙。

等电影红遍全国后,不知怎么的,什么都有了。这话有点云淡风轻,背后其实是一个地方从清贫佛门到旅游金矿的翻篇。

现在去少林寺,不带点钱你都不好意思拍照。门口停的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,游客一波接一波,跟进出厂房似的。寺庙成了展览馆,和尚变成导游,功夫被打包成演出,套票一层层叠上去。

我查了一下,少林寺2018年的旅游收入就已突破7亿元(来源:嵩山少林寺景区年报)。而这背后几十所武术学校,每年要接收超5万名学生,这还不算那些被包装成武僧团出国巡演的孩子。

问题是,这些练拳的孩子,多数连寺庙都没进过。

电影里那种吃苦练功、守戒念经的少林早就成了背景板。留给他们的,是日复一日的套路表演,是教练喊的动作一致,观众才鼓掌。

我想起前几年看过一个纪录片,一名12岁男孩,父母花了全部积蓄送他进少林武校。他说自己每天从早练到晚,最怕的是上舞台出错,不是因为教练凶,而是怕扣工资。

他只是个孩子,结果被当成生意的一部分。

而这场生意的起点,是1982年的李连杰。

李连杰那时候是真练过的。他五岁学武,进的是北京什刹海体校,和吴京一个系统,那是计划体制下的正规运动员培养路线。他曾五次获得全国武术冠军,能一招一式打出门道来。

不是那种吊着钢丝做动作,是台下压腿压哭过、被师傅用棍子敲肩膀敲出来的。

这不是情怀,是事实。

也是为什么看《少林寺》的人会有共鸣。那时候没人管镜头美不美,重要的是那是真的,拳头打出去,脚扫起来,能感觉到风。

但很快,真功夫变成了模板。从《少林寺》到《少林小子》到《武状元苏乞儿》,每部片子都想复制那个奇迹,结果是套路越来越标准,情感越来越公式化。

到了今天,动作片直接被特效替代。

我查了下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前十,纯正功夫片一部没有。连武术元素带一点的,也只有甄子丹客串的两部香港片。而甄子丹本人也多次说:现在的动作片都靠后期剪辑拼接,我已经不适应了。

这话你可以理解成老派演员的不适应,也可以理解为行业的现实。

真打,不值钱了。

真功夫太慢、太苦、太贵,不如特效快、省事、能控制。

而少林寺,这个曾因真功夫火起来的地方,最后靠表演维持生计,靠游客打卡实现盈利。寺庙变成景点,和尚变成营业员,孩子变成节目单。

你说这算进步吗?

我自己也说不准。

我只是觉得,当年那个接扫腿的后空翻,现在只存在老录像带里了。那些没有替身、没有滤镜、没有对口型的镜头,像老友一样,慢慢退出舞台。

而去少林寺拍照都要排队,孩子练拳也得算成本,你说下一个李连杰,还能不能从这里走出来?

你有没有发现,我们好像什么都进步了,但也什么都没留下。

(责任编辑:吴丰丰)
关键词:
分享到:

娱乐聚焦
  • 明星
  • 电影
  • 电视
  • 综艺
  • 音乐
明星八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