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31 10:10:45 来源:南方娱乐网
文章摘要
最近这段时间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票房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,四天冲破四亿,把暑期档搅得天翻地覆。 最初8.5的高分,引得无数人涌进影院,准备好了一包包纸巾,誓要与角色共赴国难。然而,
最近这段时间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票房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,四天冲破四亿,把暑期档搅得天翻地覆。 最初8.5的高分,引得无数人涌进影院,准备好了一包包纸巾,誓要与角色共赴国难。
然而,就在眼泪与口碑齐飞的时候,超过一万两千条差评,像冰雹一样砸下来,把评分硬生生拽下神坛。 一部讲述民族苦难史的高分电影,为何会引发如此剧烈的舆论撕裂?
再度上演口碑逆袭
一直以来,观众对于这种讲述沉重历史的主旋律电影,都有一个“叫好不叫座”的刻板印象,甚至有的人先入为主的认为此类电影就是“ 蹭爱国情怀”。
而《南京照相馆》也没有逃过这样的刻板印象,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历史,每一位中国人,只要上过中学,历史课上就必然有所接触。
再加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、电影已经很多,其中不乏《金陵十三钗》等优秀作品,所以很多人就陷入了因为了解这段历史而觉得电影没必要看的误区。
以至于该片点映的时候,排片就少得可怜,仅有7%的占比,甚至连同期某些小情小爱的片子都比不上。
然而,等第一批走进观众的观众看完这部影片,它的口碑立刻就迎来了巨大反转。
而之所以能够获得观众认可,得益这部影片精巧切入点和人物塑造, 它没有平铺直叙地去拍一场屠杀,那太宏大,也太遥远。
它聪明地把镜头缩进了一间小小的“吉祥照相馆”,让所有的国仇家恨,都浓缩在几个人、几张照片和一卷胶片里。
此举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命运。这种真实感,让你几乎能闻到硝烟,感受到人物的每一次心跳。
刘昊然演的邮差阿昌,一开始只是个想活命的普通人,那份挣扎和恐惧,真实得就像邻居家的小伙子。可当他看到那些记录暴行的胶片时,内心的火苗被点燃了,那种从求生到求义的转变,看得人揪心。
还有王传君演的翻译官,一个在夹缝里扭曲的灵魂,你恨他,又忍不住可怜他。 这些演员,没把你当观众,而是把你当成了那个时代的一员,让你跟着他们一起,在绝望里寻找一丝微光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影片中对于日本人“恶”的展现更是一大亮点,它没有陷入俗套的设置一个“好日本人”形象去反思战争,而是毫无保留的去展现日军的“恶”。
让每一位观众,将记忆中的课本内容和影片展现的情节一一对应。
当观众感受到,眼前发生的惨案,就是当初南京同胞们的亲身经历,甚至要比影片中展现的情节更加残忍不堪时,相信每一个中国人,都会感受到一种来自心灵的震撼。
这次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票房逆袭,无疑再次狠抽了那些只认流量、迷信资本的大佬们一个耳光。
它证明了一件事: 只要你敢拍,拍得好,再严肃的历史,观众也愿意捧场。
一碗好饭,怎么就给煮成了夹生饭?
那么问题来了,明明是一部优秀、用心的好电影,为什么好评如潮的同时,差评也铺天盖地?
说的难听点,有些人就是“跪久了站不起来”。有一部分人,他们连 连电影都没看,光听到 “南京”“历史” 这些词就开始抵制,说导演在 “卖惨”“消费苦难”。
在他们眼里,拍这种题材,就是“贩卖苦难”,就是“揭伤疤”。 他们戴着一副厚厚的有色眼镜,根本不关心电影讲了什么、拍得如何,直接一棍子打死。
这种“为黑而黑”的舆论暗流,早已不是正常的文艺批评。 它像一股浊流,污染了讨论环境,也误导了那些真正想了解电影的观众。
事实上,作为一部影史作品,必然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,《南京照相馆》必然有他的问题,评论区确实有不少网友在剧情、演技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或发表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,可那些为了黑而黑的人,着实让人看的直犯恶心
这场面,不禁让人想起杨幂曾经说过的一句话: “大面积流出的未加特效片段被断章取义,这种为黑而黑并不高级。”
如今这句话放在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差评事件中,显得格外贴切。
导演解读
该片导演申奥光听名字估计很多人没什么印象,可提到他的代表作《孤注一掷》很多人就想起来了。作为一名新锐导演,申奥对于这种有现实原型事件的改编,从《孤注一掷》中就能看出他鲜明的个人风格。
与热衷拍摄大场面的导演不同,申奥更喜欢把镜头对准“人物塑造”,比如《南京照相馆》中,没有通过血腥场面展现日本人的残忍,也没有刻意表现屠杀等场面。
反而是通过镜头去深刻展现日本人的“伪善”面孔,借用角色之口,对着日军喊出“我们不是朋友!”
在网友看来,太多人因为《南京照相馆》破防,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意识到,以申奥为代表的年轻导演,对于欧美日韩没有任何滤镜,拍摄出来的作品,会让更多观众对欧美日韩祛魅。
有趣的是,对于“汉奸”申奥也有自己的看法,他认为,汉奸是不值得同情的。
纵然他们可能有苦衷,但是申奥认为,当他们选择成为汉奸时,就注定他们已经成为了民族败类,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所以不会反省,更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,是一群非常标准的投机分子,利己主义者。
烈日当空,蝉鸣聒噪。当多数人寻找空调房避暑时,有这样一群人,始终坚守在烈日下, 百余名城市美容师仍手持扫帚,在滚烫的柏油路上勾勒城市的洁净轮廓,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城市的洁净与美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