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9-16 10:29:47 来源:南方娱乐网
文章摘要
近日,关于“平台艺人因连扑被退股”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。几乎与此同时,又有爆料称某小生因作品表现不佳被剧组临时换角。两则消息叠加,瞬间点燃了网友的好奇心:谁成
近日,关于“平台艺人因连扑被退股”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。几乎与此同时,又有爆料称某小生因作品表现不佳被剧组临时换角。
两则消息叠加,瞬间点燃了网友的好奇心:谁成了“弃子”?“资源型艺人”要面临职业危机了?
值得注意的是,这并非简单的人气起伏。
从“买股”到“退股”,背后是整个行业对平台与演员绑定模式的思考与重新审视。
影视行业降温、降本成主流,平台仍需审视评估“演员”的真实价值。
风波
近期,两起“换角”变动引发了关注。
一则是《一念关山》姊妹篇《一念江南》男女主演疑似调整,另一则则是未正式官宣阵容的武侠剧《碧血蝉》。
由于关联到“资源型艺人”等关键词,相关讨论不断发酵。
近年来被观众贴上“资源型艺人”标签的演员不在少数。
这些演员的共同特点是:出道时间不算长,却能持续拿到大 IP、强班底的主演资源,且合作平台相对固定,比如有的常年与爱奇艺合作,有的则频繁出现在腾讯视频的大剧里。
而他们主演的剧集播出成绩各有参差,网友也从各种角度将他们“对号入座”到“由于最新作品表现不佳,影响了平台的信心”的传言之中。
那么,情况是否属实?所谓的“连扑”,标准是什么?是否真的会影响艺人的资源?
制片人们对此并无定论。
有人用话题度衡量,有人关注豆瓣评分,制片人郭崇则主张剧扑只有一个原因——那就是剧本身难看,“谁演都会扑”。
既然“扑不扑”都没有统一答案,那么“因连扑被退股”的说法,就更难成立了。
从多位制片人的反馈来看,单部甚至多部作品表现未如预期,并不会直接导致艺人资源断崖式下跌。
平台和剧组选择演员、更换演员,背后的逻辑远比“作品数据”复杂得多,绝非简单的“一部剧不行就放弃”。
“适配度、档期、市场口碑、合作历史等复杂因素,共同决定选角结果”,Winnnie补充道。
所谓“退股”,更可能是一种表述上的简化。
一方面,除非是无法忽视的大规模负面争议,常规情况下选择演员还是遵循平台的“数据论”、“匹配度”。
“选演员还是要看适配度,如果TA和角色天然适配,这个角色非TA莫属,也不会只看单部作品的数据情况啊。”制片人Winnnie说。
况且,影视项目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。筹备周期短则半年,长则一两年,中间涉及投资方、制作方、播出平台等多个主体的利益,演员的档期更是需要提前半年甚至几年敲定。贸然换角的成本太高了。
另一方面,涉及到平台和艺人的分约合同情况。
如果艺人经纪公司就是平台的子公司,那么即便没有额外的分约合同,该平台制片人也会优先把剧本递给“自家艺人”。这就是饭圈口中“几乎所有本子都要从他那过一遍”的具象化了。
但很多艺人并没有这么好的“福气”:看似顶着“平台嫡系”的名号,实际上待遇都是明码标价。
据Winnnie所知,有一部分艺人与平台、制作公司签订的合约约定的是作品数量。比如制作公司承诺与新人演员A合作10部影视剧,并于2022年签订合同,那么A在参演后续的这10部主演作品时,不论今夕是何年,片约都要以2022年的为准。
这也就意味着,新人一旦出名升咖,片酬随之上涨,分约的平台所给出的项目就不再是最优选择了。他们大可以选择给出更高片酬的其他平台、其他项目。
所以,很多资源型艺人并非“资源降级”,而是寻求“片酬升级”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艺人并未与平台签订实际合同,只是因为与平台制片人有私交,借此获得影视资源。这就更谈不上“退股”了。
“我知道的,有一位被说是资源咖的艺人,其实根本没有和某个平台绑定。那他演了几部,不好,平台就不找他了,也是很正常的。”制片人郭崇说。
说到底,影视行业的核心还是“和人打交道”,资源倾斜的背后,或许都是利益或人情的考量。
此类艺人的选本变化,属于常规的“资源调整”范畴,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属于“退股”。
“几部不同班底、不同制片人的剧用了TA,就是太子太女啦?可能就是项目合适呗。”制片人铃兰说。
变革
虽然“退股”的真实性无法确定,但还是暴露了新的风向:影视行业的“资源型艺人模式”,正在遭遇挑战。
回溯这种模式的兴起,本就是平台在特定阶段的选择。
起初,平台通过平台代言人、年度合作等形式与已成名的演员合作,借助其影响力保障项目基础热度。绑定大流量,抢占市场份额。
但随着行业降温,大流量的高片酬成了平台的重大负担,并且,粉丝效应的“保质期”也越来越短。
于是平台开始调整策略,转而培养新人,通过全资控股、战略投资经纪公司,或与看好的艺人签订分约合同,锁定一批有潜力的新人,将自家平台的影视资源向他们倾斜,通过多项目叠加曝光快速“捧人”,形成“自制自播自用”的闭环。
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。
成本可控,新人片酬低,能节省制作成本;风险共担,平台可以更深度地参与艺人的商业价值开发;话语权在握,新人依赖平台资源,平台能更好地控制项目走向。
彼时,平台对于自身的造星能力颇为自信,而新人演员需要稳定的资源支持来维持曝光和发展。简单的置换合作,双方都能从中获利。
然而,在大盘渐冷之后,这种模式的弊端显现出来。
如今的共识是,观众不会轻易买账了。花钱充会员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,认剧本、认制作、认表演,唯独不认“强推”。
与资源剧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2023 年《漫长的季节》无流量演员、无大 IP,仅靠扎实的剧情和演技,豆瓣评分9.5分;2024年播出的《小巷人家》,靠真实的年代质感收获豆瓣8.4的高分,助力蒋欣收获白玉兰最佳女配角奖。
并不是平台喂什么,观众就看什么。也不是谁演都能火。只有内容足够扎实、演员足够合适,才能真正打动市场。
如此一来,平台也应该重新算账:既然每一分投资都要追求回报,那么继续为“播一部扑一部”的演员持续投入,是否还值得?
事实上,有的平台已经开始逐步减少对“资源型艺人”的依赖,转而选择“性价比更高”的演员。
“我没有合作过这类艺人。但我希望,退股是真的。”制片人铃兰说。
一场关于行业生态的重塑,或许将会发生。
这场围绕“退股”的风波,本质并不是“资源型艺人的危机”,而是“旧有资源堆砌模式的危机”。
所谓“太子”,不过是平台模式红利期的“幸运儿”;所谓“弃子”,也只是旧有资源堆砌模式被淘汰的“见证者”,并非个人能力被全盘否定。
影视行业的核心永远是内容,演员也只是内容的一部分而已。
即便“资源倾斜”的现象不会完全消失,但那些“只靠资源投喂、无实力支撑”的艺人,也终究会在观众的理性选择与行业的效率追求中,被市场慢慢筛掉。
“造谣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。” 网络时代,谣言的破坏力早已深入人心,而身处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,更是常常直面谣言与恶意攻击的困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