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9-12 12:26:12 来源:南方娱乐网
文章摘要
如何让书院文化真正存得住、活起来、传得开,是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。
如何让书院文化真正存得住、活起来、传得开,是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。由江苏卫视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纪实探访节目《中华书院》第十期,走进长沙和广州,探访古老书院的活态发展,感受中华千年文脉的历史传承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、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李响、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、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赵金刚、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宁、自媒体博主蔡紫将相约同行,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秘之旅。
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奔赴
巍巍岳麓,浩浩湘江,悠悠书院,弦歌不绝。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年间,从宋代的“道林三百众,书院一千徒”,到清代的“中兴将相,什九湖湘”,再到上世纪80年代成为湖南大学的二级机构,历经千年,学脉绵延。
从宾步程留下的“实事求是”的牌匾,到毛泽东的寓居处,再到湖南大学研究生、博士生上课的明伦堂,岳麓书院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学术的气息、文化的馨香,连接着过去与未来。“这都不能叫高规格,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历史熏陶。”李响不由得感叹道。“所以有的学生会讲,‘我们在历史里读书,在历史里读历史’。”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表示,岳麓书院看似跨度很大,但是它的内在逻辑是相通的。“救国救民,是当时最核心的任务。这看似是旧的口号和旧的用词,可以不断地变换新的内容。时代在变,应对的方法在变,但是底层逻辑是不会变的。我们是唯一(文化)没有间断的民族,其实在岳麓书院有个很好地体现。”邓洪波说道。
漫步广州书院街感受岭南文化底色,探寻玉岩书院见证文脉传承新篇章
如果说,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圣殿,沉淀着“经世致用”的厚重底蕴;那广州大大小小的书院就是南粤大地的思想灯塔,以“敢为人先,务实进取”的锐气书写着近代变革的序章。离开了岳麓书院,嘉宾们相约来到了广州,探秘文脉传承的新故事。
明清时期,广州的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第一。现如今,在越秀区北京路附近,以流水井、大小马站为核心的三平方公里范围内,聚集了近百家书院,形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。节目中,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、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赵金刚兴致勃勃而来,打卡这条书院街。
在万木草堂,嘉宾们溯源戊戌变法策源地,探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各种思潮的革新演变。这个本为邱氏子弟应试而建的院落,在近代成了康有为“维新变法”的思想策源地。
节目中,杨宁和蔡紫还打卡了广州现存最早、保存最好的书院之一——玉岩书院。数百年来,这里开馆授徒,薪火相传,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。杨宁认为,玉岩书院承载着岭南书院的精髓,那就是包容又务实。“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思想观点不断更新的过程,包括菊坡学派、岭南学派,以及清代戴震的很多思想,其实最后都指向了解决问题。它务实,但是不功利。”杨宁表示。
打卡百年名校广雅中学 触摸书院蓬勃生命力
1883年,洋务派代表人张之洞南下广州任两广总督。赴任后,张之洞决定创办一所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学院,培养适应岭南洋务运动需要的新型人才。而这所书院,便是广雅书院。现如今,广雅书院遗址坐落于广东广雅中学内,后者也被誉为“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活的见证”。
节目中,嘉宾们置身广雅中学内,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张之洞革新的主张和决心。“我们经常讲的,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,就是张之洞提出来了的。他一方面在内部调和汉宋,但同时又融汇中西;既讲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,又能够去讲西学的一些理论。”赵金刚表示,广雅书院课程内容有别于传统,课程分为经学、史学、理学、文学4门,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。戊戌变法后,广雅书院增设西学课程,广雅书院冠冕楼的图书涵盖中西,是那时候全省藏书最多之所。
赵金刚认为书院是有灵魂的,“这个灵魂是跟主持它的这个人,给他注入的东西有关。而且这个人走了之后,还能持续一段时间。”
结束了广州之行,《中华书院》为观众奉上了终章《这个我,那个我》。杨立华和西川登上紫阳书院,回顾这一路中华书院的探秘之旅。杨立华表示:“书院是‘中国性’特别重要的载体和集中体现,不管是建筑有没有足够的岁月积淀,都能给人一种精神凝聚的感觉。”西川则认为,文化有很多方式来传承,其中之一就是书院。“有的书院就是传播思想,有的书院是产生思想的。它一直肩负着这样一个责任。”
锁定江苏卫视、哔哩哔哩联合打造的《中华书院》,在烟火气中感受中华书院的独特魅力!
当一位提问者决定走进故事中央,世界便多了一位故事的创造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