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31 10:14:00 来源:南方娱乐网
文章摘要
陈佩斯,这位曾在春晚舞台上一碗面逗笑全国的喜剧大师,今天却在电影《戏台》中,以一位满怀激情的侯班主形象,带领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之间穿梭,令许多人感动得湿透了半包纸巾。荧幕
陈佩斯,这位曾在春晚舞台上一碗面逗笑全国的喜剧大师,今天却在电影《戏台》中,以一位满怀激情的侯班主形象,带领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之间穿梭,令许多人感动得湿透了半包纸巾。荧幕中的他怒吼着“戏比天大”,激情四溢;但镜头背后,71岁的陈佩斯却在面临投资方三次撤资、甚至抵押别墅的困境中,苦苦支撑着这场属于他的艺术梦想。
朱时茂来到观影现场,揭开了陈佩斯被“排挤”的真相,也让这部电影在票房上的逆袭,令那些曾对他不屑一顾的投资方感到羞愧。面对年逾七十的陈佩斯自导自演的《戏台》,许多网友或许会怀疑他是否在老了之后开始卖情怀。但真正走进影院的人,才会明白,这位年长的艺术家通过这部电影传达的是多么深沉的情感和理想。
那么,这样一部让人笑中带泪、哭中带笑的电影,究竟有什么魔力呢?银幕上的陈佩斯,面对强大的现实压力,依旧坚持着“戏比天大”的信念。他在电影中坚定地吼出“死也不改本子”,那一声嘶吼,台下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这不仅是电影里的高潮,更是陈佩斯人生信念的真实写照。
《戏台》这部电影,从筹备到拍摄,历时近八年,而它的开拍背后更是充满了令人感叹的波折。电影的剧本、演员阵容并未迎合市场的潮流,投资方一次次撤资,令这部电影始终难以起步。临近拍摄时,三家投资方又撤回了6000万的资金,剧组账户几乎见底。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,陈佩斯毅然决定继续拍摄,他不仅抵押了北京昌平的别墅,甚至连儿子陈大愚和妻子的积蓄也全都拿出来,家庭的积蓄汇聚成了这部电影的启动资金,总金额高达1.02亿元。
尽管资金紧张,陈佩斯对电影的每个细节却从未妥协。为了还原民国戏班的历史质感,他邀请了苏州的手艺人亲手刺绣戏服,甚至每件衣物都耗时三个月来完成。电影里的道具也都严格按照1925年广和戏楼的原样复制,连打光团队都细致入微,力求让光影带着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息。为了拍摄一场雨戏,陈佩斯要求重拍超过20次,直到每一滴雨都完美无瑕。他还邀请京剧大师反复进行动作捕捉,只为让每一场戏都精雕细琢,力求完美。
而陈佩斯作为主演,依然坚持亲自完成所有动作,甚至在70多岁的年纪,毫不退缩地参与高空拍摄和危险的打斗场景。在拍摄一场撞柱子的戏时,他拒绝使用安全设备,直接将头撞向木桩,令现场工作人员捏了一把冷汗。陈佩斯的敬业精神不仅感染了自己,还激励了其他演员。黄渤为了练习某个动作,甚至从两米高台摔下,导致腰伤复发;余少群则因为长时间拍摄京剧戏份,几度出现缺氧晕厥的情况。为了确保演员的安全,陈佩斯甚至准备了氧气瓶,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。
尽管陈佩斯为《戏台》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,电影的市场命运依然充满波折。电影原定于7月17日上映,但在几部大IP电影的夹击下,排片率急剧下降,甚至被安排到午夜场。第一天的预售票房仅为14.3万元,不少人对此嘲笑不已,认为陈佩斯应该“去做直播带货”。面对困境,陈佩斯发布了道歉视频,解释称是由于“排片压力太大”才决定改期上映。
然而,电影的命运并未就此停滞。7月14日的点映开始后,某些影院的IMAX厅出现了退票高达七成的现象,反而有大量观众涌入观看《戏台》。在点映的第三天,这部电影的票房便达到4836万元,排片率也从5%迅速升至20%。这不仅是对投资方的一记耳光,也让那些认为“流量即是票房”的市场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。
对陈佩斯来说,这种逆袭并不陌生。三十年前,他也曾在事业低谷中,凭借执着与勇气闯出一条新路。当年,他和朱时茂第一次登上春晚,成为全国观众喜爱的喜剧搭档。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逐渐淡出公众视野,事业也进入低谷。为了生计,陈佩斯承包了万亩荒山,白天在烈日下为果树浇水,晚上则坚持创作话剧剧本。2001年,他47岁时抵押房产创办“大道喜剧院”,首部话剧《托儿》用旧床单改作戏服,自家果园的烂苹果做道具,最终靠这部话剧全国巡演120场,总票房超过4000万元,才让他重新回到舞台。
陈佩斯对艺术的执着,朱时茂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每当陈佩斯在舞台上坚持创作时,朱时茂总是感动万分。正如电影《戏台》中,陈佩斯饰演的侯班主说出的那句台词:“这是为我们活命啊。”每一场戏背后,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坚持。
陈佩斯的坚持,也让电影《戏台》在逆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路。这部电影的票房逆袭,不仅是对他多年来坚守的回报,更是对艺术本身的回敬。在这个浮躁的娱乐市场,真正的好戏从不怕晚场,它的力量,源自对艺术最虔诚的热爱。
烈日当空,蝉鸣聒噪。当多数人寻找空调房避暑时,有这样一群人,始终坚守在烈日下, 百余名城市美容师仍手持扫帚,在滚烫的柏油路上勾勒城市的洁净轮廓,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城市的洁净与美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