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10 13:29:44 来源:南方娱乐网
文章摘要
李振恃和新中国同龄,前20年里,他经历了家境的贫苦,家人的不幸离世等等……却依然在一个简单的“球台”上,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,成为了传奇的乒坛名将。
李振恃和新中国同龄,前20年里,他经历了家境的贫苦,家人的不幸离世等等……
却依然在一个简单的“球台”上,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,成为了传奇的乒坛名将。
如今76岁的李振恃,已在美国加州落地生根多年。
退役之后,他就和妻子张立在美国一起经营着“世界冠军乒乓球学校”,每天看着一群美国小孩追着小白球跑,脸上总挂着满足的笑。
退休后的日子,没什么大起大落,却满是天伦之乐:孙子孙女围着爷爷奶奶撒娇,女儿李南偶尔带着洋女婿回家,聊聊球场旧事。
只是可惜,妻子张立在前几年因病去世了,只剩李振恃一个人和女儿一家人定居美国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,小李振恃也在那一年哇哇落地,却不知自己的人生会像那面国旗一样,饱经风霜却永不褪色。
童年本该无忧,可1957年的反右运动,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,砸碎了家里的平静。
母亲被错划成“右派”,父亲也遭牵连,全家搬到偏僻的弄堂,日子紧巴巴的。
八岁的李振恃,成了家里的“小大人”,帮着干活,躲避邻居的白眼。
唯一让他开心的事,就是在弄堂角落,用两张旧桌子当球台,跟着街坊大叔学打乒乓。
那时候,球拍是捡来的,球是破布裹的,可他打得起劲儿,手感好得像天生就为这事儿来的。
邻居们看他有天分,凑钱给他买了第一副像样的拍子。
从那起乒乓球就成了他的“救命稻草”——不光解闷,还让他在球台上找回自信。
1960年代初,李振恃进了上海市少年体育学校。
那里是上海乒乓的摇篮,他像海绵吸水一样,学着基本功:发球、拉弧圈、正手进攻。
教练们一眼看出他的潜力——球感细腻,反应快,进攻凶猛,像头小老虎。
15岁那年,他一举拿下上海市少年单打冠军,次年16岁的他被空军特招入伍,进了空军体工队。
部队里训练苦,可他咬牙扛着,早起跑步,晚上练到手起泡。
1967年全军乒乓赛上,他代表空军队杀出重围,拿下单打冠军。
那年他才18岁,已是军中一号种子。
可好景不长1966年爆发的“文革”,像狂风卷残云,把他的乒乓梦砸了个粉碎。
体工队解散,他被下放到上海邮电局,当起普通工人。
每天推着自行车送电报,工资低,日子苦,乒乓球成了“奢侈品”。
他想打球,却没地方练,只能周末去公园和老球友切磋。
那些年他24岁了,还在原地打转,心里憋着一股火。
幸好一个空军老领导周苗根找到他,帮他曲线调回部队,先去沈阳军区,再转到八一体工队。
那一刻,李振恃激动得一夜没睡。
1973年李振恃终于圆梦,进入国家乒乓球队。
那年他24岁已是“高龄新人”,队里高手如云:梁戈亮、许绍发,都是老江湖。
他不急不躁,从基础练起,专攻直板横打结合的打法。
他的武器是“凶猛的进攻+稳健的防守”,拉球狠,接发准,很快就脱颖而出。
1973年全国锦标赛,他代表解放军队,首次拿下男单冠军。
那是他的“开门红”,也让国家队领导刮目相看。
从此他成了国乒男队的骨干,肩负起重振中国乒乓的重任——那时候,中国队正从“乒乓外交”后,急需在赛场上证明自己。
1975年第33届世乒赛在印度加尔各答举行,那是中国队重返世界大赛的首秀,李振恃作为“五虎将”之一,首战就对上瑞典名将本格森。
他以3-1逆转,震惊全场,那届比赛,中国男团5-0横扫日本,重夺斯韦思林杯,李振恃贡献了关键一分。
赛后国际媒体称他为“东方新星”,同年他还和队友李富荣、陆元盛等,包揽全国多项冠军,奠定了一号男单的地位。
1977年第34届世乒赛在 Yugoslavia 的比尔巴尔举行。
李振恃状态火热,男单打进四强,男双和梁戈亮搭档,决赛4-2击败韩国组合,首次摘得世乒男双金牌。
那是他的第一个世界冠军,队友们抬着他绕场庆祝。
第36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诺维萨德拉开帷幕,这对他来说是最后一次为国征战。
他和蔡振华(那时的“小兄弟”)搭档男双,一路过关斩将,决赛4-0完胜匈牙利组合,再度卫冕男双冠军。
男单虽止步八强,但他的拼劲儿,让对手胆寒。
退役前他还拿下过1980年首届世界杯男单亚军,那场决赛对瑞典的瓦尔德内尔,他虽惜败,却打出了中国直板的风采。
除了世乒赛,李振恃在国际赛场战绩彪炳。
在国乒里,他是“文革后第一代领军人物”,带过李隼这样的后辈,教他们“球场如战场,输赢看心态”。
在那个中国乒乓从低谷爬坡的时代,李振恃是中坚力量。
赛场上的李振恃,铁血硬汉;场下的他,却是个浪漫的“妻管严”。
1973年进国家队后,他遇到了河南姑娘张立。
那年张立20岁,已是女队一号种子,直板快攻打法犀利,像朵带刺的玫瑰。
两人初识于队内训练,李振恃被她的认真吸引,张立则欣赏他的稳重。
1975年世乒赛两人双双上阵,中国队大胜,他们的眼神总在赛后偷偷交汇。
1979年国庆节李振恃和张立在队友祝福中结婚,那是队史第一对“乒乓夫妻档”。
婚后张立继续发光发热,她是河南体育学校的骄傲,1971年进国家队,专攻快攻结合。
她的荣誉不输丈夫,1975年世乒赛女团冠军,1977年女单铜牌,1979年女双亚军。
1981年世乒赛,她女单打进四强,女团卫冕。
那年她是女队绝对核心,国际排名稳居前三。
退役后张立转型教练,带出过多名国手,她的打法影响了后辈如焦志敏。
1981年11月李振恃正备战第36届世乒赛,张立在北京生下女儿。
那天他人在南斯拉夫赛场,心却飞回千里之外。
妻子生产,他没法陪床,内疚得夜不能寐。
好在岳母赶来照顾,李振恃含泪上阵,和蔡振华夺得男双金牌。
那是他的谢幕之战,也成了女儿的“出生礼”。
为纪念这荣耀,张立给女儿取名“李南”——“南”取自南斯拉夫,寓意父亲的冠军之地,也寄托“南冠”之愿。
李南从小耳濡目染,六岁开始打球,在什刹海体校和张怡宁她们同练半年。
后来全家移民,她没走职业路,却爱上了这项运动。
1980年代末中国乒乓进入新纪元,李振恃夫妇选择“曲线出国”。
他们和美国乒协签下合同,赴美执教,那时美国乒乓冷门,场地少,孩子不爱玩。
可李振恃夫妇从零起步,在加州开设乒乓学校。
先是租借社区中心,教华人小孩;后来,口碑传开,美国本地人蜂拥而来。
合同到期后他们没回国,而是申请绿卡扎根美国。
2000年后他们创办“世界冠军乒乓球学校”,占地广,设备齐全。
学校不只教技术,还办夏令营、比赛,吸引上千学员。
不少四川老乡退役后,也来美国开馆,李振恃是“领头羊”,他的功劳大——普及乒乓,推动美中交流。
今日,中国内地女演员林雍晴携首支个人单曲《半块夕阳》正式上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