'); })();
您好,欢迎来南方娱乐网-有趣有料雅俗共赏!

丁松现状:赴德国打球后离婚,现是大学教授 偶尔在社区教别人打球

2025-09-24 11:37:54 来源:南方娱乐网

文章摘要

丁松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的得主,虽然他这个人在国乒里不是那种体育明星那般耀眼,但好歹也曾是世界冠军。2007年他退役之后,就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,至今已经有18年了

 丁松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的得主,虽然他这个人在国乒里不是那种体育明星那般耀眼,但好歹也曾是世界冠军。

2007年他退役之后,就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,至今已经有18年了。

算算时间,丁松今年大概有54岁。

前两年,丁松被受邀参加了一期综艺节目《哈哈哈哈哈》,戴着眼镜,是光头,在节目中和马文革进行了一场友谊赛。

专业的就是专业的,几个回合的乒乓球比赛,打得很精彩。

即便退役多年,技术也没有落下,那丁松在退役之后,都去干什么了。

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?

丁松1971年9月生在上海,那时候的上海,还没现在这么高楼林立,他家住在打浦桥一带的老弄堂里。

最早接触乒乓球是在1978年,他上肇嘉浜路小学。

学校老师石佩伟一眼看中这小子球感好,拉他进校队。

那会儿丁松才7岁,球拍都握不稳,但一上手就来劲儿。

小学二年级,徐汇区少体校的教练曹馥琴来选苗子,又把他挑中了。

曹教练觉得这孩子“球性”强,手腕灵活,适合走不一样的路。

丁松本来想打快攻,可教练一锤定音:试试削球吧。

那时候削球在国内不是主流,大家都追着江嘉良陈龙灿那样的近台快攻。

可丁松不服输,从小练起,球路越来越怪,旋转像魔术一样变幻莫测。

父亲长期生病,家里经济一下子吃紧,母亲一个人扛起重担,早出晚归推着小车在街头卖馒头,省吃俭用供他练球。

丁松后来在采访里说过,那几年他练球的动力一半是兴趣,一半是想让妈少操心。

父亲最终没熬过去走了,母亲伤心欲绝,还想改嫁。

可丁松年纪小,但倔拦着不让妈走那步,他觉得,爸妈的家不能散。母亲后来没再婚,一个人拉扯兄妹俩长大。

丁松11岁进了上海市少体校,跟何适钧教练学技术。

那几年他打得顺风顺水,1982年还拿了全国“跃进杯”少年乒乓球赛冠军。

13岁正式入选上海队,15岁的他又进了国家青年队,去无锡冬训。

那里高手云集,丁松第一次尝到竞争的苦头。一次出国前夜,他行李都收拾好,却被临时换人,削球打法太“怪”,队里觉得不稳。

20岁的丁松终于杀进国家队,那年全国锦标赛,他单打半决赛0比3输给马文革,拿了并列第三。

队里人叫他“秘密武器”,因为他的右手横板,正手反胶反手正胶,攻守结合,球路诡异。

别人攻得猛,他削得稳,还能突然反攻,旋转多变,让对手头晕脑胀。

队友刘国梁王涛他们是快攻主力,丁松就是那张“王牌”,关键时候派出去搅局。

从1994年开始,那年10月第三届世界杯团体赛,他跟刘国梁、林志刚秦志戬、王涛搭档,男团夺冠。

11月瑞典公开赛,他单打拿了冠军,震惊了欧洲人。

1995年是他一生巅峰,第43届天津世乒赛,男团决赛,中国对瑞典,总比分1比1胶着。

主教练蔡振华拍板:上丁松!当时他默默无闻,当陪练惯了。

第三局,对上瑞典的卡尔松,丁松两局大比分赢下,21比9、21比12,像切菜一样。

队友王涛、马文革随后发力,中国3比2逆转,重夺斯韦思林杯

那一刻全场沸腾,丁松一战成名,被封“魔术师”“怪球王”。

单打赛他还杀进半决赛,输给孔令辉之后拿了季军。

可他的奥运梦碎了,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前,丁松本有机会当第三单打。

但名额有限,他的削球难配双打,蔡振华选了刘国梁。

96-97年CCTV杯擂台赛,他常规赛6胜4负勉强进决赛圈,却神勇爆棚,先后干掉马文革、熊柯(淘汰刘国梁)、王涛(淘汰孔令辉),全国总冠军。

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,他随队再夺男团金,但单打八强止步,1/4决赛0比3惨败萨姆索诺夫

外界研究透了他的打法,他不再是主力。

27岁伤病缠身,队里新人辈出,丁松选择退役。

1998年他收拾行李,去了德国

那个时候丁松已经结婚了,妻子为了他的梦想,放弃了高薪工作,支持他打球,俩人一起面对压力。

丁松带高靖去德国,加入巴特洪内夫俱乐部,那是杨建华帮忙联系的,杨是国家队老将,在德国有门路。

俱乐部小城市更小,开车10分钟就到另一个镇。

老板是小镇名人,爱乒乓,但水平一般,拿着拍子像端枪。

丁松在那儿打甲乙丙丁级联赛,收入不错——老板给100万,得准备200万交税。

德国节奏慢安逸,但对中国人来说太陌生了。

聚餐时丁松插不上话,高靖觉得孤单,矛盾积压,2001年他们协议离婚。

高靖回国,丁松留下来打球两年,离婚对他打击大,用了一年时间才走出来。

2003年合同结束,他先去日本试水,但还是不顺,36岁反应慢了,他意识到,该收手了。

回国后加盟陕西银河俱乐部,继续打乒超,用改良的“转不转”削球,2003年3比2胜韩国朱世赫,那场“新旧削球王对决”成经典。

之后转上海圣雪绒、北京铜牛,2007年正式退役。

退役后丁松没闲着,2009年他考上上海交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,拿学士学位,当上体育系副教授,主讲乒乓球课。

研究方向是乒乓教学和训练,发表过论文,像《影响乒乓球运动员削攻结合打法的主要因素及发展趋势》。

他带交大男队,成绩亮眼:201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团体冠军;2019年,包揽男团、男单、男双、混双金牌

学生们说,丁教练不吼不叫,但眼神一扫,你就得认真。

他教的不是死招式,而是“球感”——像他当年练的那样,摸着球的灵魂。

感情上离婚后他沉寂几年,回国后在上海遇见现任妻子是高校教师。

俩人认识于工作场合,她懂体育,支持他的一切。婚后,他们生了个儿子,日子温馨。

如今丁松开了一家“丁松乒乓球俱乐部”,收费低,不搞高价私教。

周未雷打不动,去社区教球。,小孩学发球,他手把手;头发花白的老人想试,他蹲下身调姿势。

2024年电影《中国乒乓》还原他那场世乒赛,观众刷屏:“这才是真技术!”

丁松看完,笑了笑:“时代变了,但球台上的故事,没变。”

他不走仕途,不当官员,就想让乒乓“平民化”。

在访谈里,他说:“打球带给我的,痛苦多过快乐。但现在教别人,那快乐回来了。”

德国的低谷、离婚的痛、退役的迷茫,都没击垮他,相反让他更懂生活。

(责任编辑:吴丰丰)
关键词:
分享到:

娱乐聚焦
  • 明星
  • 电影
  • 电视
  • 综艺
  • 音乐
明星八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