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28 11:30:31 来源:南方娱乐网
文章摘要
聊聊矢野浩二:在咱中国演 “鬼子”,为中日和平跑腿,这日本小伙不一般! 各位老街坊,咱今儿个不聊那些让人糟心的 “忘本运动员” 了,换个轻松点的话题,聊聊一
各位老街坊,咱今儿个不聊那些让人糟心的 “忘本运动员” 了,换个轻松点的话题,聊聊一位特别的日本朋友 —— 矢野浩二。你肯定在电视剧里见过他,动不动就穿着军装,说着带口音的中文,演的不是 “鬼子军官” 就是 “日本间谍”,戏份不多但特别扎眼。可你知道吗?这小伙儿不光在咱中国演了二十多年戏,还娶了中国媳妇,更敢在日本街头跟人掰扯 “侵华历史真相”,挨过打、被威胁过,却从没后悔来中国。今儿个咱就用唠嗑的劲儿,好好说说他的故事,看看这日本艺人咋就成了咱不少中国人心里的 “老熟人”。

一、大阪小伙闯东京:没成名先碰壁,转头盯上中国市场
矢野浩二老家在日本大阪,跟咱中国的 “老乡文化” 似的,大阪人也特能说、特实在。他爸妈都是普通公司职员,家里没什么 “演艺圈关系”,但浩二打小就喜欢琢磨表演 —— 放学回家不写作业,先对着镜子模仿电视剧里的角色,一会儿扮英雄,一会儿演反派,爸妈总笑他 “瞎折腾”,可他就是喜欢这股子 “站在镜头前” 的劲儿。高中毕业后,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宽裕,浩二没接着读书,咬咬牙去了大阪的酒吧当服务生。你想啊,十七八岁的小伙子,每天端盘子、擦杯子,听着客人们东拉西扯,心里却没放下 “当演员” 的念想。有天跟客人聊天,听说东京有家影视公司在招新人,不管有没有经验都能去试镜,浩二当晚就跟老板辞了职,揣着攒下的几万日元,连夜坐新干线去了东京。
可东京哪是那么好闯的?影视公司门口天天排着长队,比咱早市抢菜的人还多。浩二没啥背景,长得也不是 “日本偶像脸”,试镜十回有九回被刷,偶尔能捞着个小角色,要么是 “路人甲”,要么是 “一句话台词的小弟”,拍了半天连个正脸都没有。就这么混了四五年,眼看快三十了,身边一起闯的朋友要么回了老家,要么转去做幕后,就浩二还在死扛。有回没戏拍,他窝在出租屋里翻 DVD,偶然看到两部中国电视剧 ——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,一下子看入了迷。不是说剧情多吸引他,而是他发现:“中国电视剧里咋没几个像样的日本演员?要是我去中国,会不会有机会?”

你还别说,这想法一冒出来就压不住了。那会儿是 2000 年前后,咱中国影视圈刚有点 “国际化” 的苗头,拍历史剧、抗战剧总需要日本演员,可找来找去不是 “临时客串” 就是 “配音凑数”。浩二觉得这是个机会,跟家里商量,他爸一开始还反对:“中国那么远,语言又不通,你去了咋生活?” 浩二就跟老爷子掰扯:“爸,我在东京混了五年都没起色,去中国说不定是条活路!”最后老爷子被说动了,给了他一笔钱当路费。2000 年初,矢野浩二揣着一本汉日词典、几件换洗衣物,一个人坐飞机来了北京,成了最早来中国 “北漂” 的日本艺人之一。
二、初来中国:中文说不利索,靠 “明治天皇” 打开局面
刚到北京那阵子,浩二可遭罪了。语言不通是最大的坎儿,去餐馆点菜,对着菜单比划半天,最后端上来的全是素的 —— 原来他把 “肉” 的中文发音说成了 “漏”,服务员还以为他要 “少油”;坐公交车,分不清 “上行”“下行”,坐反方向是常事儿,有回从朝阳坐到了海淀,天黑了才找到回出租屋的路。他租的房子在朝阳区的老胡同里,十几平米的小单间,没暖气,冬天只能靠电暖器取暖,电费贵得他不敢开太久,晚上睡觉裹着两床被子还冻得打哆嗦。有朋友劝他:“实在不行就回日本吧,好歹不用遭这罪。” 浩二却摇摇头:“来都来了,再坚持坚持。”

为了学中文,他每天天不亮就去胡同口跟大爷大妈聊天,人家晨练他跟着练,人家聊家常他竖着耳朵听,一开始大爷大妈以为他是 “日本游客”,后来知道他是来演戏的,都愿意教他 ——“小伙子,‘吃饭’不是‘七饭’,是‘chī fàn’!”“‘谢谢’要说得真诚点,别跟背书似的!” 就这么 “接地气” 地学了大半年,浩二的中文总算能 “磕磕绊绊” 地交流了。机会还真就来了。2002 年,电视剧《走向共和》剧组在找 “明治天皇” 的扮演者,要求是 “日本演员,能理解历史背景”。浩二听说后,揣着自己拍的小角色片段,直接找到了剧组。导演一看他的形象,觉得 “有那股子天皇的威严劲儿”,但又担心他中文不行,浩二赶紧说:“我能背台词,还能查资料了解明治时代!”
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浩二真是下了苦功。他跑遍了北京的外文书店,买了十几本关于明治维新的书,看不懂中文就查词典,看不懂日文的专业术语就找日本朋友翻译;为了模仿明治天皇的神态,他对着历史照片练坐姿、练手势,连说话的语速都放慢了 —— 因为资料里说 “明治天皇说话沉稳,不轻易表露情绪”。拍第一场戏的时候,浩二穿着厚重的日本皇室礼服,站在大殿上念台词,虽然还有点口音,但眼神、动作都到位了。导演一喊 “过”,当场就说:“浩二,这个角色没选错!” 就这么着,《走向共和》成了浩二在中国的 “成名作”,虽然戏份不多,但不少观众记住了这个 “会演天皇的日本演员”。

三、专演 “鬼子” 不翻车:打破刻板印象,还想让人记住历史
有了《走向共和》的铺垫,来找浩二的戏越来越多,而且几乎全是 “抗战剧” 里的 “日本鬼子” 角色。一开始他还琢磨:“总演反派,观众会不会讨厌我?” 后来跟导演聊,导演说:“你演得真实,不是那种‘脸谱化’的坏人,这才是观众需要的。”浩二一听有道理,就一门心思扎进了 “鬼子角色” 里。你看他演的戏:《烈火金刚》里的毛利大队长,表面上文质彬彬,手里总拿着本诗集,背地里却干着烧杀抢掠的事儿;《小兵张嘎》里的斋藤,狡猾得像狐狸,跟嘎子斗智斗勇,最后栽在一个小孩手里;《铁道游击队》里的冈村,凶神恶煞,却总被游击队耍得团团转。
这些角色有个共同点 —— 不只是 “坏”,还有自己的 “小心思”,有的贪生怕死,有的迷信 “军国主义”,有的心里也矛盾。浩二说:“我不想把‘鬼子’演成‘纸片人’,历史上的侵略者也不是个个都一样,只有演得真实,观众才能记住那段历史。”为了演好这些角色,浩二还专门研究起了中日历史。他找中国朋友借《抗日战争史》,看纪录片《南京大屠杀》,有回看到纪录片里的真实画面,他跟朋友说:“在日本,学校里很少讲这些,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,更不知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多大的伤害。”
后来有记者问他:“总演‘鬼子’,会不会觉得委屈?” 浩二笑着说:“委屈啥?我演这些角色,是想让更多人知道,战争是可怕的,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,都该珍惜现在的和平。要是因为我演的角色,有人能记住那段历史,那我这戏就没白演。”你还别说,他这股子 “认真劲儿” 还真让观众记住了。有回他在胡同里买水果,摊主阿姨看了他半天,突然说:“你不是演‘鬼子’的那个演员吗?虽然你演的是坏人,但演得真挺好!” 浩二一听,赶紧鞠躬说 “谢谢”,心里别提多暖和了 —— 他知道,观众能分清 “角色” 和 “真人”,这就够了。
四、日本街头遭围堵:为历史真相挨揍,还敢接着说
2007 年底,浩二回日本探亲,本来想好好陪爸妈过个年,没成想却遇上了糟心事儿。有天他跟两个朋友在大阪街头散步,聊着在中国的生活,突然被四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拦住了。其中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儿,指着浩二喊:“你是不是在中国演‘鬼子’的矢野浩二?”浩二的朋友一看这架势,赶紧拉着他想走,怕是什么激进分子。可那四个年轻人直接围了上来,黄头发小伙儿一把推了浩二一下,凶巴巴地说:“你怎么能去中国演丑化我们二战军人的角色?你还是日本人吗?不觉得羞耻吗?”
浩二当时也没怕,直接回了一句:“我没丑化他们,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。日本当年侵略中国,做了很多坏事,这些都是事实,不能因为不想面对就否认。”这话一说完,黄头发小伙儿直接挥拳打在了浩二的脸上,另外几个人也跟着扑上来。浩二的朋友赶紧拉架,可还是没拦住,浩二的脸被打肿了,眼镜也被打掉在地上踩碎了。最后还是路人报警,那四个年轻人才跑掉。
更让浩二没想到的是,没过几天,他的个人网站被极端分子找到了。网站上全是辱骂他的留言,有的说 “你要是再敢回日本,就打断你的腿”,有的说 “你是日本的叛徒”,还有黑客多次攻击他的网站,他找人修复好,没过几天又被攻陷,最后没办法,只能暂时关闭了网站。家里人都劝他:“别再回中国了,也别再提那些历史了,太危险了。” 可浩二却不这么想:“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不了解历史,我才更要多说、多做。要是连我都怕了,那还有谁愿意跟日本人说这些真相?”
从那以后,浩二只要回日本,就会找机会跟身边的人聊中国,聊那段历史。他会给朋友看中国的抗战纪念馆照片,会跟邻居说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惜,一开始还有人反驳他,可慢慢的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他说,甚至有人跟他说:“浩二,谢谢你让我们知道这些,以前我们真是被误导了。”后来有记者问他,当时挨打的时候后悔吗?浩二说:“疼是真疼,但不后悔。要是再遇到这种情况,我还是会跟他们讲道理。历史不能忘,也不能改,这是对受害者的尊重,也是对和平的负责。”
五、在中国安家:娶中国媳妇,成 “跨国婚姻典范”
浩二在中国待久了,不光事业稳定了,还收获了美满的爱情。他的妻子叫傅晶,是咱中国的演员,你可能看过她演的《拿什么拯救你,我的爱人》,在里面演 “祝四萍”,演技特别好。两人是在拍戏的时候认识的,当时拍的是一部都市剧,浩二演一个日本企业家,傅晶演他的中国助理。拍戏间隙,浩二总找傅晶请教中文,傅晶也愿意帮他,一来二去就熟悉了。浩二觉得傅晶温柔、善良,还特别懂他;傅晶觉得浩二真诚、努力,虽然是日本人,但对中国特别有感情。
一开始两人谈恋爱,还担心 “跨国恋” 会有矛盾,比如生活习惯不一样、文化有差异。可相处下来才发现,这些都不是问题 —— 浩二喜欢吃中国菜,傅晶就教他做红烧肉、西红柿炒鸡蛋;傅晶喜欢看日本动漫,浩二就陪她一起看,还给她讲动漫里的日本文化;遇到意见不一样的时候,两人也不吵架,而是坐下来慢慢聊,总能找到平衡点。2010 年,两人在北京办了婚礼,没有大操大办,就请了双方的家人和亲近的朋友。婚礼上,浩二用流利的中文对傅晶说:“以前我是一个人在中国闯荡,现在有了你,我在中国有家了。以后我会好好对你,好好爱这个家。” 傅晶听了,当场就哭了。
现在两人结婚十几年了,感情还是特别好。浩二不拍戏的时候,就在家陪妻子,要么一起逛超市、买食材,要么一起去胡同里散步、跟大爷大妈聊天。有回被记者拍到,两人手牵手在菜市场买白菜,浩二还跟摊主砍价:“大妈,这白菜能不能便宜点?我媳妇爱吃醋溜白菜!” 摊主一看是他,笑着说:“浩二啊,给你便宜点,下次多带媳妇来!”他们的跨国婚姻,也成了不少人羡慕的典范。有人问傅晶:“跟日本老公过日子,有没有觉得不方便?” 傅晶说:“没什么不方便的,他比我还懂中国的人情世故,过年还会跟我一起给爸妈拜年、包红包,比中国老公还贴心呢!”
六、在中国待了 20 多年:从 “洋北漂” 到 “中国通”,还想接着为和平跑腿
从 2000 年初来中国,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,矢野浩二早就不是当年那个 “中文都说不利索” 的日本小伙儿了。他能说一口流利的 “北京话”,还会说几句四川话、东北话;他知道 “二月二龙抬头要理发”,“端午节要吃粽子”,“过年要贴春联”;他甚至比不少中国人还了解中国的电视剧市场,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戏,不喜欢看什么戏。这些年,除了拍戏,浩二还做了不少 “中日文化交流” 的事儿。他经常去大学里跟学生们聊 “中日文化差异”,鼓励年轻人多了解对方国家;他还参与了不少 “中日友好” 的活动,比如中日书法展、中日美食节,有时候还会带着日本的朋友来中国旅游,让他们感受中国的发展和变化。
有人问他:“你在中国待了这么久,有没有觉得自己像个中国人?” 浩二笑着说:“我不敢说自己是中国人,但我觉得自己是‘中国的朋友’。我喜欢中国的文化,喜欢中国的人民,喜欢这里的生活。要是有人问我‘最喜欢哪个国家’,我会说‘中国和日本,都是我的家’。”现在浩二快五十岁了,依然在拍戏,虽然还是偶尔会演 “鬼子” 角色,但更多的是演 “友好的日本人”—— 比如《人民的名义》里的日本商人,《安家》里的外国客户,角色越来越正面,也越来越贴近生活。他说:“我希望以后能演更多‘中日友好’的角色,让更多人知道,中国人和日本人可以好好相处,和平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各位老街坊,唠完矢野浩二的故事,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日本小伙儿不一般?他没有因为 “演鬼子” 而自卑,没有因为 “被威胁” 而退缩,反而用自己的方式,在中日之间搭起了一座 “和平的小桥”。其实啊,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,不就是靠这样一个个 “普通的朋友” 慢慢拉近的吗?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,大家都想好好过日子,都想珍惜和平。就像浩二说的:“历史不能忘,但未来更要好好走。我愿意接着在中国拍戏,接着为中日和平‘跑腿’,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和平的珍贵,我就觉得值了。”

2500一个小时,20平米2025年,短剧行业的精品化之路越走越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