'); })();
您好,欢迎来南方娱乐网-有趣有料雅俗共赏!

大清灭亡后,格格们都嫁给了谁?你认识的大明星其实都是皇室子孙

2025-10-28 11:32:27 来源:南方娱乐网

文章摘要

家人们,咱是不是都有这毛病?一刷《甄嬛传》《延禧攻略》就挪不开眼,看着剧里那些穿绫罗绸缎的格格、贝勒,心里总犯嘀咕:当年大清亡了之后,这些金枝玉叶都去哪儿了?难不成真像小说

 家人们,咱是不是都有这毛病?一刷《甄嬛传》《延禧攻略》就挪不开眼,看着剧里那些穿绫罗绸缎的格格、贝勒,心里总犯嘀咕:当年大清亡了之后,这些金枝玉叶都去哪儿了?难不成真像小说里写的,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了?直到后来才发现,哪儿用得着远走啊!他们早就在咱身边扎了根,混在烟火气里过日子了。你看那英在《中国好声音》点评学员,气场全开,谁能想到她身上流着和慈禧同脉的叶赫那拉氏血液?还有吴京拍武打戏,一招一式透着股凌厉劲儿,这可是乌拉那拉氏的老底子!原来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皇族后裔,早把日子过成了咱街坊邻居的模样。今儿个咱就好好唠唠,这些 “天潢贵胄” 的后代,如今都在干些啥,他们的日子跟咱有啥不一样。

一、爱新觉罗家族:曾经的 “人口增长冠军”

先说说最有名的爱新觉罗家族,这家人当年可是 “人口增长模范生”。想当年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,整个家族拢共才 22 口人,可到了 1936 年,男女老少加起来直奔 6 万!这增速,比坐火箭还快。

你可能会问,他们咋这么能生?秘诀其实特简单。首先是 “后宫储备足”,康熙皇帝光后妃就有 55 个,乾隆也有 41 个,亲王、郡王还能多娶侧福晋,这 “基数” 就摆在这儿了。再加上宫里有太医专门调理身体,奶妈精心照顾孩子,孩子的成活率比民间高两倍多。民间老百姓还在为孩子夭折发愁的时候,皇族家里的娃,那都是锦衣玉食、专人看护,可不就跟滚雪球似的,人丁越来越兴旺嘛。

那时候的爱新觉罗家族,那真是 “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”。生下来就是 “黄带子”(宗室)或 “红带子”(觉罗),从小不用愁吃穿,长大还有官做,犯了罪都能减刑,妥妥的特权阶级。可谁能想到,风水轮流转,1912 年溥仪一退位,这一切都变了。

二、王朝更迭:从 “金枝玉叶” 到 “平民百姓”

1912 年,辛亥革命一声枪响,大清亡了。曾经象征着特权的 “黄带子”“红带子”,一夜之间成了烫手山芋。谁要是再敢顶着 “爱新觉罗” 的名头招摇,保准会被人戳脊梁骨。

没办法,为了活命,皇族后裔们只能纷纷改名换姓。爱新觉罗改姓 “金”,叶赫那拉改姓 “那” 或 “叶”,乌拉那拉改姓 “吴” 或 “那”,一下子从 “王爷贝勒” 变成了 “金老板”“赵先生”。

溥仪的七妹韫欢,曾经的 “格格”,后来嫁给了一个普通的平民教师,住在弄堂里,每天教孩子读书写字,跟咱身边的小学老师没啥两样。庆亲王的儿子更有意思,以前在王府里过着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的日子,后来为了糊口,开了家照相馆。有老臣去拍照,看着简陋的店面,感慨说 “这哪有王府一半气派啊”,他却笑着说 “能糊口就行,还提那些干啥”。这话里,全是无奈,可也透着股认清现实的踏实。

那会儿的皇族后裔,最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。有个贝勒爷的后代,在工厂当工人,平时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,生怕被人认出。有一回同事聊起清宫戏,说 “那些王爷真威风”,他赶紧接话 “都是戏里演的,当不得真”,生怕露了馅。

三、如今的皇族后裔:藏在各行各业的 “普通人”

几十年过去,到了现在,这些皇族后裔早就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,藏在各行各业里,不仔细瞅,根本看不出来。

北京南锣鼓巷有个蹬三轮的老爷子,叫爱新觉罗・安林,按辈分算,还是溥仪的堂弟孙。家里拆迁的时候,补了上千万,按理说这辈子都不用愁了,可老爷子闲不住,天天蹬着黄顶三轮车拉客,30 分钟挣 75 块钱,那辆三轮车还成了南锣鼓巷的小景点,不少游客都特意找他拍照。

有人劝他:“老爷子,您这身份多金贵啊,不如开个纪念馆,或者搞个皇族文化讲座,肯定能挣钱!” 可安林老爷子理都不理,摆摆手说:“啥身份不身份的,我就是个蹬三轮的,这就是过日子,踏实。” 你看,曾经的 “天潢贵胄”,如今只认 “踏实过日子” 这六个字。

义乌小商品市场更绝,有个卖发卡、耳环的金老板,店里挂着一把龙纹腰刀,那可是他祖上从宫里带出来的御赐宝贝。有回一个古董商来进货,一眼就认出了那把刀,惊得差点跳起来,说:“这刀可是文物啊,值大价钱!” 金老板却头都不抬,继续跟客户砍价:“老物件,留个念想就行,我这发卡质量才是正经事,您放心,都是好货!”

想当年,皇族家里连门钉数量都要分三六九等,亲王家门钉是九路九颗,郡王是七路七颗,普通老百姓家根本不能有门钉。可现在呢?金老板只认 “一分钱一分货” 的道理,卖饰品靠的是质量和口碑,跟祖上的 “特权” 一点关系都没有。

不光是普通人,明星里的皇族后裔也特别低调。女演员爱新觉罗・启星,演了十几年戏,拍了不少电影电视剧,直到有一回拍满族题材的电影,记者追问她的身份,她才轻描淡写地承认自己是爱新觉罗后裔。平时拍戏、参加活动,她从不拿这个当噱头,只靠演技说话。

溥仪的弟弟溥任更彻底,早就改名叫金友之,在北京一所小学当了 40 年老师,教孩子们语文、数学。有学生好奇,问他:“金老师,您是不是跟乾隆皇帝是本家啊?” 他只是笑着摸摸孩子的头,说:“先把课文读好,这些都是过去的事儿了。” 这份淡泊,比那些拿 “皇族身份” 炒作的假后裔强多了。

四、基因里的秘密:说不定你身边就有 “皇族”

前阵子,有基因检测公司爆出个猛料:在北方汉族里,有 3% 的人携带满族特有基因,而且九成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可能是皇族后代!

想想这事儿就觉得魔幻。当年那些见官不跪、犯罪减刑的特权阶级,如今他们的血脉混在普通人群里,连自己都未必知晓。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北京话,里面的 “磨蹭”“耷拉”“咋呼”,其实全是满语遗留下来的词汇,咱们天天说,却没人当回事儿,这就是文化融合最真实的样子。

我有个朋友,家是北京的,姓金,平时就是个普通的程序员。去年他做基因检测,结果显示他有满族皇室基因,祖上可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。他自己都懵了,说:“我从小就知道家里是满族,可没想到跟皇族有关系啊!我爷爷以前就说过,家里以前有不少老物件,后来都丢了,现在想想,说不定真是宫里出来的。”

不过他也没当回事,该上班上班,该加班加班,只是偶尔跟我们开玩笑:“以后你们得叫我‘小王爷’啊!” 可玩笑归玩笑,他心里清楚,不管祖上是谁,现在靠的都是自己的双手吃饭,那点 “皇族基因”,也就是个饭后谈资。

五、传承不在名头:在 “踏实过日子” 的精气神里

有人觉得,皇族后裔现在过着普通人的日子,是 “贵族落魄”,挺可惜的。可我倒觉得,这才是最好的结局。他们没有抱着 “皇族” 的名头啃老,而是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,这才是真正的传承。

河北易县有群守陵人的后代,他们的祖上是看守清西陵的,到现在还会唱几百年前的祭祀诵经。每到清明,他们就会穿上传统服饰,在陵前唱诵,那调子古老又庄重,不少游客都来围观。有人问他们:“现在还有人听这个吗?” 他们说:“这是祖宗传下来的,不能丢,不管有没有人听,我们都得唱下去。”

吉林有个老太太,是八旗子弟的后代,一辈子就喜欢绣八旗荷包。她绣的荷包,针脚细密,图案精美,有龙纹的、有凤纹的,还有八旗图腾的。她孙女把她绣荷包的过程拍成短视频,发到网上,一下子获赞无数,不少人都想买她的荷包。老太太却说:“不卖,就是绣着玩,让年轻人看看咱老祖宗的手艺。”

新疆伊犁有个养蜂人,叫肇建民,他祖上是当年戍边的皇族后裔,传下来一手养蜂的好手艺。他养的蜜蜂,采的是伊犁河谷的野花,酿出来的蜂蜜又纯又香,靠品质赢得了不少回头客。有人劝他:“你这身份多特别啊,不如打‘皇族养蜂人’的招牌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 可肇建民拒绝了,说:“蜂蜜好不好,跟我是不是皇族没关系,得看蜜蜂采的花好不好,我养得好不好。客户买的是蜂蜜,不是我的身份。”

咱身边其实藏着不少这样的细节。北京雍和宫大街有家国营年糕店,匾额是康熙十四子题的,红底金字,看着特别有年头。可来买年糕的顾客,没人在乎匾额是谁题的,只关心年糕糯不糯、甜不甜,排队的时候还会跟老板唠两句:“今儿个年糕咋这么香啊?” 老板笑着说:“老方子做的,错不了!”

天津戏曲学校有个老师,专门教八角鼓。这八角鼓可不是普通乐器,当年是紫禁城里的时髦玩意儿,皇帝、后妃都爱听,现在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老师教得特别认真,学生们学得也带劲,有个学生说:“一开始觉得这乐器挺老的,学了之后才知道,里面有这么多讲究,特别有意思。” 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,比博物馆里的文物鲜活多了,是真真正正 “活着的历史”。

六、啥是真贵族?靠双手吃饭才体面

也有人抬杠:“这算什么传承啊?一点贵族范儿都没有了!” 可我想问,啥是真贵族?是当年门钉数量的讲究,还是现在凭手艺吃饭的踏实?

哈尔滨有个金大爷,是爱新觉罗宗室后裔,他孙子在腾讯当程序员,天天 996 加班。金大爷每次跟街坊聊天都说:“现在这年代,靠双手吃饭最体面。我孙子虽然累点,但挣的是踏实钱,比啥都强。祖宗的名号顶啥用?不能当饭吃。”

云南有个种咖啡的,也是皇族后裔,在普洱种了几十亩咖啡树。他说:“咖啡树不认什么黄带子、红带子,只认阳光、雨水和肥料。我每天跟着工人一起下地,施肥、浇水、摘咖啡豆,累是累点,但看着咖啡豆卖出去,心里就踏实。”

以前总有人觉得,贵族就得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,可现在看来,真正的贵族精神,不是摆架子、讲排场,而是不管身处什么环境,都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,靠自己的努力活得有尊严。

安林老爷子蹬三轮,蹬成了南锣鼓巷的风景;金老板卖发卡,卖出了好口碑;溥任老师教书,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。他们没丢了祖宗的精气神,却把日子过成了普通人的模样。这比那些抱着 “皇族” 名头招摇撞骗,到处骗钱的假后裔,体面多了。

七、结语:烟火气里的三百年传奇

说不定你家楼下卖煎饼的大叔,姓金或者姓肇,手上的老茧里藏着家族的故事;小区里教书法的老师,说不定能讲出紫禁城的旧事,写得一手好满文;甚至你公司里那个默默无闻的同事,祖上可能就是当年的格格、贝勒。

那些曾经在宫斗剧里被我们羡慕的荣华富贵,早就随着时代的变迁烟消云散了。而真正的皇族传承,从来不在 “黄带子”“红带子” 这些虚名上,而在 “在哪儿都要活出样儿来” 的踏实里。

所以啊,别再羡慕宫斗剧里的锦衣玉食了。下次你在楼下吃煎饼,不妨多跟摊主唠两句;去小商品市场买东西,也可以跟老板聊聊家常。说不定聊着聊着,就能听见一段跨越三百年的烟火传奇,感受到那些 “特殊身份” 背后,最平凡也最珍贵的生活滋味。

毕竟,日子过得好不好,跟你是不是皇族后裔没关系,只跟你踏不踏实、努不努力有关系。这,才是生活最真实的道理。

(责任编辑:吴丰丰)
关键词:
分享到:

娱乐聚焦
  • 明星
  • 电影
  • 电视
  • 综艺
  • 音乐
明星八卦